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论文 > 文化
多音多义字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发布日期:2023-05-09 21:08:18

引语

 我们汉族的文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与传承,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的需要,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其中的多音多义字品味起来更使人倍感别有情趣。周有光先生是较早开始研究多音字的学者,他的《现代汉语中的多音字问题》一文中,对多音字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此后,学者们大都围绕多音字做文章。多音字可以分为多音多义字和文白异读字,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多音多义字,本文着重就多音多义字的形成原因、类型,以及多音多义字的整理和规范做粗浅探讨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1.多音多义字概述

1.1多音多义字的概念

多音字在汉字的研究中又叫异读字,即拥有同一个字形,但是读音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而其中表示的含义相同,只是读音不同的多音字叫多音同义字;字形相同、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同,字义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在多音字中占据较大比重。

所谓多音多义字是指一个字的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如“担”,①dān,动词,如:承担、担负;②dàn,名词,如:扁担,担子。而多音同义字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情况下读音不同,但表示的意思相同。这类多音字在语音上和独立的词是不同的,如“薄”,不跟其他字组合读作 báo(纸很薄),而和其他字组合形成词语读作 bó(单薄,薄弱);有的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和平时的一般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 xiàng(大街小巷),在“巷道”中读作 hàng;而一些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发音也有差别,如“吓”,在“恐吓”中读 hè,在“吓唬、吓了一跳”中读“xià”。本文研究的多音字主要是多音多义字。

1.2多音多义字使用现状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复杂,多音多义字正好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多音多义字在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多音多义字的出现较为复杂,在汉语的学习中,多音多义字一直是个较大的难点,所以多音字也引起各位研究者的关注。当前,已经有很多的学者投身到了多音字的研究。周有光在多音字的研究中,统计了 “《新华字典》(1971 版)中多音字的个数,其中包括多音字有 734 个,在所有字中占到10%。这就表示,每10 个汉字中就有一个是多音字”。在扫盲2000字中也占到了17%,《汉字信息词典》中包含7785个汉字,其中有747个字都是多音字,占总数的9.6%。黄伯荣、廖序东(2002)《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多音字表和《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 3755 个一级字中,有 486 个多音字,所占比列为 13%。 从上述文献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多音字占汉字总字数的比例大约为1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每十个字中就有一个是多音字,可见多音字在现代汉字中的重要地位。

1.3多音多义字研究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汉语学习的难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多音字,多音字不仅数量大且较难掌握,所以无论是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沟通,掌握多音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多音字的研究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汉语中的多音字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成形,它与现有的语言成分产生新的形式,是一种基于昨天、今天的语言现象。多音字使用灵活,构词能力强,有些多音多义字本身可以构成一字词,也可以构成二字词、三字词或多字词,有些多音多义字既可以组词也可以作为姓氏等专用名词使用。因此,对汉字的研究可以促进汉语学习,促进汉语国际推广。而本次研究的意义就是通过对多音多义字的研究,促进汉语的学习,便于人们更准确的日常交流及情感表达。

2.多音多义字的分类

2.1意义相近的多音多义字

多音字不同音项在释义上某些义项是相近的,以至于这些义项在与其它语素组合成词后,在不同的词语中意义相近但读音不同,多音字音读辨析的一般方法——意义辨析法对这部分多音字没有太大的效果,因此将这部分难以辨析的多音字进行描述。

意义相近的多音多义字部分的组词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所描写多音字的某一音项限于单用。如“折”读音为“shé”时释义为“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只能用于物体作主语的句子中,例如“树枝折了”。意义相近的多音字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圈”和“折”等字。

第二,所描写多音字的某一音项不是只限于单用,但词典在释义中没有举例组词并且也没有列举组词条目。如“仔”读音为“zǎi”时便是这种情况,但是我们知道“仔”读音为“zǎi”时可以组成“牛仔”。意义相近的多音字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有“浆”和“仔”等字。

第三,所描写多音字的某一音项或全部音项都只有个别组词,在词典上的释义以用于“xx”为标志。某一音项只有个别组词的如“挣”读音为“zhēng”时,用于“挣扎”。全部音项都只有个别组词的如“挲”读音为“sā”时用于“摩挲”(mā sa),读音为“suō”时用于“摩挲”(mó suō)。意义相近的多音字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吵”“行”“巷”“葚”“挲”“似”“遂”“挣”等字。

第四,所描写多音字的某一音项或全部音项都只有个别组词,但在词典释义中没有以用于“xx”为标志。如“徊”读音为“huái”时组词是“徘徊”,读音为“huí”时组词是“低徊”。意义相近的多音字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有“伯”“臂”“胳”“颈”“徊”“靓”“噱”等字。

第五,所描写多音字不同音项意义相近部分的组词数量较为相近。个别的虽有一定差距,但不同音项都较为常用,容易区分。如“糊”的两种音项意义相近的部分为“粥类食品和样子像粥的食物”,读音为“hú”时,组词为“糊糊”,读音为“hù”时,组词为“面糊、芝麻糊、辣椒糊”。意义相近的多音字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有“拗”“耙”“薄”“绷”“侧”“攒”“叨”“肚”“坊”“杆”“和”“糊”“溃”“教”“尽”“看”“量”“摩”“闷”“劈”“色”“荫”“应”“佣”“着”等字。

2.2意义不同的多音多义字

意义不同的多音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历史来源复杂,是多音字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主要列举几种数量相对较大的意义不同的多音字。由于多音字的不同含义共存产生了传统的发音和现代的发音,包括一些姓氏、名字、地名和人名词语等。例如:万,读作wàn,俟,读作 sì,而万俟(复姓),读作Mòqí;悝 lǐ,kuī(李悝,战国时政治家);蚌 bàng,bèng(安徽蚌埠);氐 dǐ,dī(我国古代民族)。

同形字的出现以及汉字的简化造成了意义不同的多音字。同形字之间意义无联系、读音不同,只是人们在为不同的词造字时字形偶然相合。例如:参,读cān时,表示“参加”;读shēn时,表示“人参”;读cēn时,表示“参差”。什,读 shén时,表示“什么”;读shí时,表示“什物”。为了方便人们对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国家对汉字进行了简化,但是简化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在历史上已然流行并具有存在价值的字形,将其进行了简化,从而造成了简化后字形的多音多义现象。例如:斗 dǒu,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鬥 dòu,斗争;“鬥”简化为“斗”,“斗”成了多音字。

词义的引申和假借也造成了意义不同的多音多义字。词义的引申是由本义通过联想生出新的意义,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多音现象。例如:好 hǎo,优点多的、合宜、妥当,后引申为表示喜爱的 hào。汉字的假借主要是用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记录语言中的词,而两者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文中所指的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例如:夫 fū,本义指成年男子,假借为语气词时读 fú,于是“夫”成为了多音字。外族词进入普通话,人们并没有另造新字进行记录,而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假借的范畴。例如:南 nán,南无(梵音音译)的“南”读 nā。

3.多音多义字产生的原因

汉字的历史悠久,在原始阶段大多是单义,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地相关的语义也用已有的汉字表示,从而出现了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多音多义字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只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

3.1方言读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一字多音多义

普通话的界定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将北方的一些词汇作为词汇基础。北方方言区很广,不同地方之间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词汇基础的范围很宽广,而语音标准又只用北京语音来限定,会让一些词语依旧保存着古音。如“厕所”“茅厕”在北方方言里面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厕”按标准应读“cè”,而西南方言则读si,这就造成了一字多音。此外,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普通话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表达性词汇。而吸收的这些词语,为了保持它的方言特色,它通常只通过改变读音来达到,故在一字多音的基础上,该字又保留了方言中的语义,就出现了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例如:

弄nòng 手拿着、摆弄或逗引着玩儿;做、办、搞:~饭;设法取得某物:~点儿吃的来;耍、玩弄:~手段、~权术。

Lòng  <方> 小巷;胡同(多用于巷名):里~

唠lào   <方> 说;谈话、聊天:慢慢~。

Láo [唠叨](láo dɑo)说起来没玩没了;唠唠叨叨。

3.2用字音模拟声音或语气形成多音多义

语音是有限的,汉语音节包括四声变化的也就有1300多个,但是客观世界里的声音却纷繁复杂。用有限的语音去表现客观世界里无限的声音,只能采取其形似。语言中的象声词、语气词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说不清楚它们代表的是什么。“咯吱”可以是扁担压上身体的声音,可以是树枝断裂的声音,也可以是开门声。记录这些象声词、语气词的文字因人而异,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人用“碴”来表示zhā声,有的表示chā声,还有人用来表示chá声,“碴”字就有了三种读音,每种读音又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啊”读ā时,表示的是惊讶或赞叹,读á时,表示的是追问,读à时,可以表示惊讶或应诺,又可以表示明白过来了。由此我们可知,用字音模拟声音或语气也是导致一字多音多义的重要原因。

3.3假借和引申造成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成因还有很重要的两点就是假借和引申。

顾名思义,引申即就是一个词在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意思。而这看似不同的两个意思之中又有着某种联系,并非是完全不同。词义和词性的变化引起的破读,是汉语发展的结果,是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果。而引申出来的新意与原词上主要区别于声调。例如好,兴,空,担,扫,号,创,曲,长,缝,朝,散,供等等。近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在谈及实词的同字异音和动字变音时举例比较详细。

多音多义字形成的另外一点就是假借。用一个词来记录语言,借用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表示,而不是用词的一致性,这种方法称为“假借”。假借有两类,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属于狭义的假借,即“六书”之一,造字的假借。二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属于用字中的假借,又称通假。假借字与被借字在现代汉字中也用同一汉字,但字音有不同。如夫fū,本义是成年男子,假借为语气词或代词时读fú,于是“夫”成了多音多义字。为,做动词,读wéi,假借为介词,读wèi,与 “给”、“替”或“因为”在表示上较为相同,至今常用,如“为人民服务”。不仅先秦典籍中运用了很多假借,各个时代都有假借的现象。

语言产生新的语义新的读音,在书面记录上,为了不造新字,采用同音或近音替代,是唯一经济的办法。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族借词。这些外来词进入汉语时我们一般都采用音译的方法, 有些外来词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特殊读音,有些译音反映了古音,有些渗入了方音,有些则采用特殊变读以别义。这都增加了汉字的多音多义现象。

4.多音多义字的整理和规范

4.1方言多音字应该统读

方言和普通话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方言的浊音、入声等在普通话里无法表现出来,普通话在吸收方言词时应该用普通话已有的字音来读,使方言读音和普通话读音合并,减少人们的学习负担。并且,吸收方言词时应该坚持“必要性原则”,不要吸收普通话里已经有的相同意思的词。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方言词都应该读为普通话中的读音,这里还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言词是可以只读方言音而不读普通话读音的,也就是方言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合并后采用方言音,因为这个方言音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例如:“靓”,普通话读jìng,表示“妆饰、打扮”,是一种书面语言。比如“靓妆”就是美丽的妆饰。“靓”在方言中的读音是liàng,是漂亮、好看的意思。“靓女”就是指年轻漂亮的女子,“靓仔”就是指漂亮的小伙子。由于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迅速,靓白也随着当地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向外扩散,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个词,很多人只知“靓”字有liàng音,反而不知道它还有的读音。因此这个字的普通话发音融入方言是比较适合的,因为对于大多数人都要接受,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确立其地位。

4.2古今多音应合并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古今多音已经不用,人们只有在翻阅古书时才会用到,它们不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可以作为研究而保留下来,而对于一些还存在于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古音则可以改为今读。比如:“叶公好龙”中的“叶”按照传统读音来说,应该读为shè,我们可以改为现在常用的读音“yè”,这样就可以减少一部分多音多义字。类似的例子还有“身无长物”的“长”,本读为“zhàng”,改为“cháng”。

4.3假借和引申造成的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

由引申造成的多音字在语音上的主要表现是声调的变化,但这类多音字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尽相同。比如“衣”字,众所周知,读阴平时是名词,读去声时是动词。如“衣着”,是指穿戴或指穿戴的衣帽鞋袜,是同义近义并列的组合,其中“着”是动词,那么“衣”也应该是动性词,动词就应该标去声,而《现代汉语词典》却标阴平。又如“衣冠楚楚”和“衣锦还乡”中的“衣”都是动词,是“穿戴”的意思,都应该标去声,事实上《现代汉语词典》都标阴平。虽然古今社会关系不同、文化背景有区别,古代的读音条件已经不存在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引申异读都要统读,因为有些多音异读字的辨义作用很大,如果合并读音的话反而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对于由假借造成的多音多义字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以义定音的原则来审定。如果一个多音多义字它所表示的本义和假借义在现代汉语中都常用,那么这个字就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例如“都”,dū,是名词,本义是首都或大城市,比如“都城”“都会”“都市”等,又读dōu,是副词,表示总括等含义,这两个读音所表达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两音应该并存。但若一个多音字表示的假借义或本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就应该统读。

总之,对多音异读字的整理和规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要考虑多音异读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即必要性原则;二是要考虑多音异读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使用情况,即约定俗成的原则。我们把重点放在规范的对象上,从实际使用的人出发,以有效减轻人们学习汉字的负担。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