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果
师: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与实验记录,并指出在每一组实验中哪种方式能加快溶解。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搅拌、热水、切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通过学生对各部分的表述可以培养他们对结果的分析能力,前提是教师应给出相应的表达方式,并对所有的结论进行总结,使探究活动有始有终。有的教师因为时间或其他原因对实验结论并不注重,课上留给学生问题一定要有最后解决答案。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都不错,每人一块糖作为奖励,但是你们要告诉老师,怎么样吃糖,可以成为最先吃完的那位同学呢?(学生们踊跃回答,咬碎、搅拌)
在课堂的末尾,以游戏进行考验,体现了多样的测试方法。应用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以及实践中的问题[17],教师在形式上应变化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包含知识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科学探究中过程与方法的培养[18]。
5结语
5.1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提出问题 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表述这些问题。
猜想与假设 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设计实验 拟定计划,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组。
进行实验 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
记录结果 记录现象、数据,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
分析结果 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沦,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小学没有这样的探究过程呈现,但在中学却是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探究,小学科学作为初中课程的启蒙课程,应当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上进行铺垫,初中的探究方式为小学课程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法,小学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其中的具体步骤更好的进行引导与培养。
5.2探究式教学的深远意义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材中虽然未像中学一样提出指导,但却是最佳方法,在小学教师掌握高效课堂方面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细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恐惧、厌学等负面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方式与科学观念,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个性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