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经济学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发布日期:2023-05-23 20:19:14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安徽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地进行改革,保持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使经济处于发展前列。但是和沿海地区的经济进行比较,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沿海地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按照产业的发展规律,沿海制造业向其他地区转移是肯定的。而且很多地区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优化了本地传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这个地区经济快速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些背景构成了本文选题的主要现实背景。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源自资本的积累、增加的劳动力和技术的进步三个因素的原因,没有考虑过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也是十分重要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它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些是构成本文选题的理论背景。

1.1.2研究意义

面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发展,也伴随着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进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受到了诸多的关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因为现有的文献对于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所以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多元线性模型的实证分析对皖江城市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提出符合经济发展的科学对策,为促进经济的增长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的、对比的、计量等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的分析方法使用如下:

(1)规范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论述,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概念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比较分析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和分析;其次是对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3)计量分析的方法。采用了SPSS等计量工具,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2.2 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了2005-2014年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实证进行分析来探寻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对皖江城市带的整体简介,对于研究背景和意义的介绍,并且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

第三章,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分别从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通过SPSS计量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及经济的发展提出能够贯彻落实的建议。

2.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

2.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由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以及部门内部成分构成的。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还有各部门之间的内部关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分类主要有三次产业分类法、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及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本文主要使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方法,选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指标,分别记为FR、SR、TR。

2.2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

2.2.1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就是指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当前我国主要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因为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的规模差异比较大,为了增强模型建立的有效性,所以使用了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去表示经济的增长。

2.2.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内部因素:(1)生产要素的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地使用;(2)先进的科学技术;(3)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外部因素:(1)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2)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3)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等。

3.皖江城市带在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现状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比较富裕的地区,在安徽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前列。从确定其为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安徽省政府一直在努力的为皖江城市带寻找一条合适承接的发展道路。为了能更好的承接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除了对承接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外,还要对城市带内部的各个主要城市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优势以及发展的特点,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并且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1皖江城市带经济方面的情况

表一  关于皖江城市带2005-2014年的人均生产总值变动表

年份

合肥

滁州

马鞍山

芜湖

宣城

铜陵

池州

安庆

2005

19225

7942

30001

18065

9572

25854

7378

7331

2006

22849

9069

34040

21511

11181

34310

9066

8758

2007

27566

10814

42063

25933

13077

40116

10949

10589

2008

34482

12623

49824

33024

15954

44870

14147

12596

2009

41585

14002

51927

38553

16772

46765

17295

14242

2010

48312

17693

60712

49013

20779

64496

21476

18647

2011

48540

21608

52108

46626

26428

79644

26446

22893

2012

55182

24650

56306

52453

29687

81819

29471

25592

2013

61555

27474

58733

58532

32928

92599

32541

26596

2014

67689

30562

60091

64039

35726

97193

36267

28809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05-2015)

根据表1和图1的情况可以得出,皖江城市带的这八个主要城市在2005-2014年这十年中的人均生产总值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各城市的经济增长很不均衡,而且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随着时间的增加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安庆市的发展最为落后,到2014年的产值也仅仅是28809元;而铜陵市的经济增长是最快的,它的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2014年翻了三番,在皖江城市带的八个主要城市中人均生产总值是最高的,从表中可以看出,铜陵市在2009年以后人均生产总值就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马鞍山、合肥和芜湖的人均生产总值在2008年以后增长的速度都比较快,到2014年分别达到了67689元、60091元和64039元,比其他几个城市都要高很多;滁州、宣城、池州和安庆的人均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增长,但增长的幅度比较小,到2014年也就只有三万左右。因此在皖江城市带中,八个主要城市的收入虽然都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差距也在逐渐的扩大,使得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图1  关于皖江城市带2005-2014年的人均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3.2皖江城市带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现状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皖江城市带内八个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下面对主要城市在2013-2014这两年的产业结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图2可以发现皖江城市带的这几个主要城市三次产业的总分布情况大致是相同的,第二产业的总体占比是最高的,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占比最低。但是如果分别对八个城市进行分析,各个城市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在6%左右,而宣城、池州和安庆的比重在15%左右,滁州的比重快达到20%,差距还是挺大的。第二产业的差距也比较大,芜湖、马鞍山、铜陵的第二产业占比很大,在60%左右,铜陵市甚至超过了70%,而滁州、宣城、池州、安庆的第二产业都是在50%左右。而对于第三产业,各个城市的差距不是很大,其中合肥的最高,在2014年达到了39.9%,最低的是铜陵,在 2014年为27%。

图2  关于皖江城市带2013-2014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比重

 

4.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对2005-2014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到底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计量模型可以得出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为了对模型进行更好的构造,还要加入三个解释变量,分别为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数。这三个自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可以使模型的构造更加的完整和具有说服性。

4.1理论方法简介

SPSS计量过程和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的统计,对均值进行比较,一般的线性模型、回归分析、对数的线性模型、简化数据、时间序列分析等几大类。本文主要运用的是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指含有多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它是用来说明被解释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2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4.2.1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1、第二产业占比X1的选取。为了解释第二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4年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的指标。本文的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06-2015)。

2、第三产业占比X2的选取。为了解释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4年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的指标。本文的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06-2015)。

3、劳动力数量X3的选取。为了解释劳动力对经济的影响,本文采用2005-2014年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劳动力数量指标。本文的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4、固定资产投资X4的选取。为了解释资本对经济的影响,采用2005-2014年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本文的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5、专业技术人数X5的选取。为了解释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采用2005-2014年皖江城市带八个主要城市的专业技术人数的指标。本文的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